厦门思明:小义工用无尽爱心“点亮”鹭岛之美

qzlx.fjnet.cn 2014-04-28 09:52   来源:东南网 

思明区城市义工大家庭。陈东海摄

东南网-福建日报4月28日讯 26日,思明区城市义工迎来了第100期活动,扮靓美丽厦门的“红马甲”,又一次闪亮登场。

2012年6月,中共思明区委宣传部、区委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启动“感恩生活 爱心思明——城市义工志愿行动”,通过媒体发布活动预告,义工自愿报名参与,每周六固定开展不同主题的“三关爱”志愿服务。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思明区已经不间断地开展活动100期,城市义工协会已有会员3000多人,组建了10支专业化服务队,设立固定义工服务点30余个,迄今已有509名空巢、三无、独居等老人、168名残障人士、832名外来员工子弟以及3213个低保户等特殊人群接受志愿服务。

城市义工活动与生态文明、德育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逐渐成为思明区共同建设美丽厦门、推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探索,构建了新型城市人际生态,引领着城市生活新时尚,成为全国构建新型志愿服务模式的样本。2014年1月,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荣获厦门市“2013年度感动厦门特别奖”。

26日,一场倾盆大雨“洗净”了初夏鹭岛的沉闷,那新发出的嫩芽从树上探出了脑袋,三角梅也在雨珠的点缀下更显娇艳欲滴。在整个城市都焕发出生命力的时候,思明区城市义工也迎来了第100期活动。当天下午,百名城市义工齐聚中山路,通过歌、舞、戏剧等形式对一年多的爱心奉献之旅进行回眸。

“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我们就有了朴素的名字,城市义工……”《义工之歌》响起,义工们动情卖力地大声唱——他们为自己拥有义工这个名字自豪;当舞蹈演员用优美的肢体还原义工们在大街小巷美化环境、协助指挥交通,在校园陪伴自闭症儿童,在法庭劝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等场景时,市民们不禁湿润了眼眶——他们中大多人都亲眼见过,亲身被义工服务过;当义工演员上台用小板凳,木桶,指甲剪等道具演绎《敬老院的故事》时,聚集的游客们响起了热点的掌声——他们为厦门有这样一支充满爱心,随时随处奉献的义工队伍点赞!

700多个日夜,3000多名思明区城市义工用真诚的笑脸,细心的服务在厦门的每个角落播撒下爱的种子,“点亮”厦门的美丽。这种与生态文明、德育教育、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相结合的义工模式,也逐渐成为思明区“共同建设美丽厦门”、推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探索。

思明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添友感慨地说:“100期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在思明区委、区政府搭建的志愿服务平台上,义工们将继续发光发热,用关爱架设沟通的桥梁,用微笑点燃情感的火花,用守望系起邻里的目光,用感恩回报生活的馈赠!

思明区城市义工自愿献血思明区城市义工自愿献血

有识之士有了平台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认识王忠武的人都知道,这位全国著名的“全能志愿者”十几年如一日地帮助人,“好像不知疲倦”。

然而,王忠武也有很长一段的迷茫期。“早期‘志愿者’的概念并不流行,我都是‘单枪匹

马’参加志愿服务,也牺牲了许多陪伴家人时间。但是后来就不同了!”王忠武激动地说。

王忠武口中的“后来”指的是2012年6月,思明区正式启动城市义工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市义工队伍,每周六固定开展不同主题的志愿活动一事。“从第二期服务活动开始,我就一次没落下,在这个平台上,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忠武告诉记者,“我还带着家人一起参加,这样一来,志愿活动与陪伴家人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曾经,陈添友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我能在工作之余为社会做些什么?而这,也是陈添友作为思明区城市义工的发起者和策划者之一,精心搭建这个志愿服务平台的个人初衷。

服务活动启动后,不管是义务献血点参加义务献血,还是在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参与环境美化,不管是在小学里陪伴特别需要关爱的孩子们还是在渴望沟通交流的养老院里和老人们“话仙”(闽南语:聊天),都能看到陈添友身体力行,以义工的身份参加活动的身影。在他看来,领导班子就是要发挥带头引领作用,让城市义工队伍进入常态化的运行机制,最终实现党委提供引导、媒体广而告之、市民自我组织。

像王忠武、陈添友这样的有识之士在思明区还有很多,他们纷纷加入了义工队伍,在街道、在轮渡、在各大区属公园、在社区,用真诚服务让“城市义工”这个词的内涵日益饱满和丰富,而各种形式的义工服务也成为了厦门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了更好地搭建志愿服务项目供需平台,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网站目前正式开通(http://smyg.xm.fjnet.cn),为市民网上申请加入义工提供便利。

更让人惊喜的是,义工们的爱心举动还引起了“蝴蝶效应”,影响了大批的辖区市民,他们从原来看到地上的纸屑径直走过到现在会主动捡起扔进垃圾桶,从原先遇到不文明现象视若无睹到如今勇于站出来制止,从以前只关心自身到现在主动关心他人,一名市民如此形容:“看到城市义工的爱心行为,我才醒悟原来奉献爱心处处可为,所以我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法庭义工”为当事人解疑释惑。

潮平两岸阔:

陈添友深有感触地说:“城市义工主动靠前,为人服务,让受助者没有后顾之忧,不会因为怕欠下人情而拒绝义工的帮助。”很显然,这样的愿望已成为了现实。

“阿妹,你下周再来陪我聊天好不好?”“好啊好啊,下周我再来。”以上是上个月小义工胡时雨到敬老院陪孤寡老人聊天时发生的一段对话。在思明区城市义工的近两年运作中,一直以推动常态化志愿服务为目标,而在常态化志愿服务中,许多义工也和受助者愈来愈亲密,犹如一家人。

24日早上,许阿姨一进入莲前法庭的大门,“法庭义工”黄琳娜就面带微笑迎了上去。“您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吗?”“三号法庭在哪里?”“哦,在这边,”黄琳娜指向三号庭方位,“您先坐一下,开庭了我叫您。”当许阿姨坐下后,黄琳娜又马上为她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在沁人心脾的茶香中,许阿姨原本紧张的情绪得到了舒缓。

作为全国首个法庭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法庭义工”是思明区法院与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在2013年9月合作开展的。“一进门义工们就主动为我服务,跟我聊天。这让我安心不少,今后有什么需求我也会直接跟他们说,因为我知道义工一定会帮助我。”许阿姨竖起大拇指笑着说。

在辖区社区里,思明区设立的义工社区志愿服务小组应需求而生。义工杨冬梅是一名公务员,特长是心理咨询,社区里的居民有啥不开心都找她说;义工蔡普南经营“开心农场”,经常组织小朋友户外活动;义工杨两山组织企业的员工一起学习手语,很快与残疾人朋友成为了朋友。

位于中山路的文明旅游服务点,一到周末,就有大批市民、游客前来体验志愿服务。义工们与游客互留电话,彼此约定要到对方的家乡游玩。

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还与思明区“民生110”形成互动,承接部分社会服务项目,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形成精神认同和守望相助的和谐社会氛围,在引领社会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现了社会协同、共同治理,推动新型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

心潮逐浪高:

制度创新点燃热忱雷锋精神人人可学

思明区城市义工的运作之初,曾有人会担心,会不会还是“一阵风”式的活动。然而,经过100期活动的不断“锤炼”,思明区城市义工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并率先全国形成自主运作的模式。3000多名义工用实际行动证明,做义工,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譬如,长期“坚守”轮渡服务点的蓝永生,在今年正月初二的上午7:40,登上了央视一套和央视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画面中播出的是蓝永生带领城市义工在轮渡码头进行文明引导的画面和他对家风是什么—“慎独”的理解。蓝永生也成为今年以来厦门市唯一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典型人物,被评为“助人为乐的中国好人”。

一期期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城市义工的队伍很快得到壮大,他们在定期召开的义工分享会上,互相交流心得与学习;在活动中具体分工,尝试担任活动策划、活动协调员等,来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为了打破志愿服务的临时性和零碎化,今年3月,思明区出台了《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了义工注册管理的细则,同时实行了义工试用制度。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区还设立了义工数据库,对每一位义工的个人信息进行分类登记,义工们可以在服务时间里,根据特长和爱好自行申报服务岗位,服务不同的人群。

“让志愿服务融入社会治理,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新途径。”思明区委文明办主任王一青说,出台办法的目的就是为提升义工的工作热忱和提高义工的服务质量,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增强城市义工协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目前,思明区还对义工实行“星级义工”晋级认证制度在制度表上,注册要求、服务规范、服务项目、权益项目、晋级表彰、责任归属等细则都规定得十分明确。如今,协会的星级义工已经达到60人,志愿者服务社会,社会回馈志愿者,这也是对志愿服务的一种精神嘉许。

100期,是一个完满的数字,同时也是思明区城市义工再出发的新起点。朴实的义工们用脚踏实地从点滴小事、好事做起,用自己的精神和行动举起了一把明亮的火把,照亮厦门,照亮人生。思明区城市义工,义薄云天,情深似海!              (邓 婕)

责任编辑:卢超颖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