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平时 重在交心——关于民族工作贯彻群众路线的思考

qzlx.fjnet.cn 2014-02-26 07:08  王正伟 来源:人民日报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些都为民族工作注入了强大正能量。我们要以伟大的中国梦为引领,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继承和弘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优良传统,牢记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牢固树立“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理念,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要全面正确贯彻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政策是民族工作的生命线,民族法律法规是民族团结的柱础石。值得警惕的是,在当前的日常工作、社会生活特别是网络空间中,违反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言论、做法时有出现。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坚持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又要与时俱进地完善和创新具体政策举措,细化民族法律法规,推动有关部门出台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配套规章。加强对窗口行业贯彻执行民族政策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强对网络中涉及民族因素言论的引导和管理,对出现不当言论的网站,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及时消除不良影响。推动立法机构研究制定相关法律,并加强督查、监管、疏导,推动形成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必须令出如山,严防打折扣、掺水分,这样才能为民族关系披上铁布衫,盖上金钟罩。

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党的民族政策再教育。事实证明,故意冒犯民族禁忌、伤害民族感情的情况极少,绝大多数是不了解所致。要看到,最近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教育已过去30多年,开展一次新的教育十分必要。宣传教育要以青少年和基层为重点,既要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群众,也要教育汉族、教育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让大家明白,我们的国家是5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包容是美德更是理性,团结是力量更是大局。平等对待每一位公民是法律的基本要求,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违法行为。同时,积极为各族群众增进了解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大家学法知法守法,学会用法律办事维权。只有各族干部群众真正明白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才会增强维护的意识,才能转化为具体的、实在的、自觉的行动。

要换位思考少数民族群众正当需求和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要着眼各族群众的所思所盼和切身利益,落实好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一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和实现好各项合法权益,让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真切感到自己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更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影视剧和文化产品,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同等使用,使其更好地发挥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千盏万盏,不如心灯一盏;千言万言,不如好事一件。我们就是要把各族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落实到民族工作的各方面。

要提高民族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精细化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在重视宏观、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向更加重视微观、细节、平常转变,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人物在消除隔阂、促进交流、增进共识方面的作用。多制作群众喜闻乐见的公益宣传片,多宣讲民族友爱、互帮互助的温情故事,多做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工作。不断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涉及民族因素的舆论。严密防范各种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发生,依法及时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因素的案件、事件。改变仅靠党和政府做民族工作的单一格局,走民族工作社会化的路子,最大程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贯彻群众路线、改变工作作风,牢牢把握“两个重在”,就一定能铸牢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呵护各民族群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圆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发展梦、实现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共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

责任编辑:黄丽红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