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长宁区:“凝聚力工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qzlx.fjnet.cn 2013-07-07 12:31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做法与启示

“凝聚力工程”已经走过了16个春秋。“凝聚力工程”主动对接、主动落实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紧紧围绕实践党的战略目标,工作内涵不断深化,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工作理念与时俱进,从华阳起步,逐步推向全区,走向全市,成为上海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典型,成为长宁党建创新的品牌工程。

(一)16年来,始终坚持发展是执政的第一要务,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推动科学发展。

人心的凝聚是发展的最强大动力。长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迈进,群众对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是基本满意的,对党的执政能力是基本满意的,这些都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基石。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是长宁经济发展最快的16年。长宁的发展战略、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吸引了众多企业,包括一批世界500强落户长宁。区级财政收入由1992年的2.43亿元上升至2008年的52.62亿元,增长了近21倍,从中心城区后列跃居至第二位。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是长宁城区面貌变化最大的16年。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4号线,延安路高架、中环线、外环线等重大基础工程先后建成,居民出行更加便捷。长宁区委将如何在城市建设发展中体现好区域党建的作用,形成党建与城市建设联动互促的发展态势作为“凝聚力工程”探索的重大课题,于2005年与申通地铁公司党委签约结对,在全市首创“地铁社区党建联动”新机制。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是长宁对民生问题投入最多的16年。延安高级中学、区公共卫生大楼、区图书馆、区工人文化宫、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等一批公益设施拔地而起,公共设施布局更加合理。2003年,长宁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城区,目前全区10个街镇有9个成为市文明社区,建成了213个市级文明小区,覆盖率在全市名列前茅。

“凝聚力工程”建设的16年,也是各类人才汇聚长宁的16年。长宁坚持以产业高地集聚人才高地,以人才高地支撑产业高地。在虹桥经济开发区,成立了60多家单位参加的党建联席会;在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建立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成立数字媒体技术培训联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与“863”重点项目单位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国家重大项目在集聚高端人才上的综合带动效应。

(二)16年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凝聚力工程”建设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民生关系执政的人心所向。“凝聚力工程”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期盼为念,用心编织“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工作网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关注群众的就业状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促进就业责任体系、就业援助联动机制,促进就业服务全覆盖。

——关注群众的就医状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制定并实施《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标准化建设,深入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不断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万人预防保健经费已增加到每年52万元。

——关注群众的安居状态。加快推进旧区改造,近年来已为347万平方米成套公有住宅及售后公房进行“戴帽、穿衣、换胆、改水、整容”,受益居民近7万户。在全市率先开展廉租屋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实物配租和租金配租相结合方式。

——关注群众的养老状态。加快探索符合长宁特点的社会化养老途径,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床位补贴、租金补贴和入住补贴的“三补贴”机制,使全区老年人床位拥有率在全市9个中心城区位列第一。为全区60岁以上老人全部建立健康档案、70岁以上未纳保老人提供生活补贴、80岁以上老人提供“家庭医生”、90岁以上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全覆盖。

坚持将公共财政向改善民生倾斜,确保社区有足够的财力为民办事。自2001年起,坚持9年将当年区可用财政收入和街道可用财政收入的两个5%用于安民帮困。2001年起,区财政每年向每个居民区党组织提供1万元“凝聚力工程”专项基金,为关心走访群众提供经费支持,2007年已增加至2万元。自1997年起,连续12年滚动推进实事工程、民心工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达100多亿元,完成了60多项便民利民项目。

坚持用制度服务公共利益,让更多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先后推出了中小学教育救助、低保渐退补贴、大病重病医疗临时补贴、协保临时补贴、增加抚恤优待项目等9项临时救助叠加措施,填补了政策“低谷”。同时,不断完善低收入群体综合帮扶机制,完善救助信息“一口上下”运作机制,努力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享受到公共救助政策的阳光。

责任编辑:黄晓夏
相关新闻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