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萍:踏石留印抓整改 转变作风促发展

qzlx.fjnet.cn 2014-08-20 11:13:04 来源:泉州晚报 责任编辑:黄丽红  

编者按

当前,泉州市教育实践活动进入第三环节。在第一、二环节开端良好的基础上,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市委书记黄少萍撰写文章《踏石留印抓整改 转变作风促发展》,指导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好专项整治。文章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用变化回应群众期盼;主动认账担责,以“准狠韧”劲头打好攻坚战;坚持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整治顽疾;巩固扩大成果,形成良好作风“新常态”。

踏石留印抓整改 转变作风促发展

中共泉州市委书记 黄少萍

教育实践活动中,群众最期盼的是解决问题,最担心的是形式主义。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实践活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反复强调要把解决问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当前,全市“20个专项整治”全面展开,整改工作犹如滚石上山,越往后任务越重、压力越大,越需要持续用劲。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思想、政治和行动自觉,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好专项整治,确保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一、坚持问题导向,用心用情用变化回应群众期盼。“厉民之事、毫末必去”。省委尤权书记强调,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是硬道理,不说则已,说到就要做到。只有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使命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突出、最集中的问题,从具体事抓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事改起,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制定整治清单既要目标明确,更要责任到人。必须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度,建立严格的整治项目责任制,将存在的突出问题与领导干部个人责任联系起来,与人对应、与事对应、与具体单位对应,明确时间表、路线图,确保整治项目落地生根。解决问题既要立竿见影,更要长效持久。沉下心来医痛点、解难事,是我们党的政治品质。很多群众身边的具体困难,比如帮扶企业政策不够“接地气”,城市内涝积水,环境卫生、物业管理不到位等,根子在体制机制,不能用办几件具体事来代替真正解决。要坚持去年以来“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大讨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建立和完善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做到整治一项、出台一项、管用一项,防止反弹、回潮。落实整改既要依靠群众,更要群众满意。教育实践活动一开始,中央和省委就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要坚持开门搞整改,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发动群众帮着“找茬”、“挑刺”,全程接受群众监督。要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依托“政风行风热线”、“政风行风直通车”、网络“互动专区”、党代表工作室、社会调查等平台,广泛开展“问成效”活动,群众不满意的就要“补课”、“返工”。这样,不仅能够倒逼自己立行立改,更能够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共同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二、主动认账担责,以“准狠韧”劲头打好攻坚战。“四风”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大局观念不强、调查研究不深不实、政绩观有偏差、好面子讲排场等,但具体到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个党员干部,问题的种类、程度、表现各不相同。必须做到共性问题齐抓不放、个性问题找准解决。征求意见、开展批评可以“齐步走”,但专项整治不能“一个样”。各级各部门在落实好市委20个专项整治任务的同时,要主动查找问题,确定若干个具有本地本单位特色的重点整治项目。同时,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不同对象实际,分类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分别建立“参照系”,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必须做到紧盯“一把手”、抓好“最基层”。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问题整改扎不扎实、风气好不好,关键看“主心骨”。各级党委(党组)书记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责任,把专项整治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强力推动落实;对领导班子整改不力、督促班子成员整改不严、抓制度建设敷衍应付,甚至导致活动走过场的,要严肃问责。每一位党员干部也要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与魄力,真正把“手电筒”对准自己,切实改掉“病根”。必须做到“说清楚”、“交明白账”。专项整治内容多、任务重,有的还比较复杂。这里面,既有明症,比如“办卡难、办证难”、“中介市场发育不健全”、“对待群众态度生硬、口大气粗,对应给群众办的事情推三阻四、拖着不办”等;又有顽瘴,比如公款吃喝、干部“走读”、送礼收礼等。我们决不能避重就轻、一碰硬就绕弯子,对具备整改条件的问题,要马上整改;对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要限期整改;对应该解决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说明情况,并采取措施逐步解决,真正交出一份“明白账”。

更多>>中央精神
更多>>福建动态
更多>>视频新闻
更多>>热评要论
更多>>学习体会
更多>>学习园地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